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往期
回顾

装配式建筑进入规模发展期

闫 军 中民筑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房屋建筑行业总体进入下半场

2017年5月,住建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5.5%。2017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长率为4.3%,距离《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预计2018年达成目标的难度也很大。回顾近十年的增长率,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年-2010年,增长率较高,都超过了10%;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2014年,这五年的增长率差不多,都是介于9%-10%之间;第三个阶段为2015年-2016年,增长率都是7%左右;而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最近这两年,都在5%以下。

这四个阶段总体呈阶梯状逐渐下降,也与我国GDP的增长率曲线和阶段基本吻合。建筑业也将和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一样,进入新周期、新时代,我把这称为建筑业下半场。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经济已经开始从移动互联时代逐渐进入到产业互联时代,那么建筑业也即将从传统建筑业进入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时代。在这新旧动能转化的叠加期,即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过渡时期,尤其考验我们的战略定力。建筑业下半场主要有两大特征。

由增量竞争时代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增量竞争时代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型、被动式、非挤压式、自由等特征,处在这个时代的企业比较容易生存,更加注重速度、扩张和规模。中国传统建筑业之前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庞大的市场,不间断的订单,很容易就能组建一家建筑公司,大家都幸福地耕耘着这块市场。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萎缩,社会对房屋成本、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实力较弱的建筑企业就遇到了发展瓶颈,没有技术、没有品牌、没有人才,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市场。这个时代就是存量竞争时代。

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一样,正在过渡到存量竞争时代。这个时代存在着明显的挤压式、压迫式、主动式、淘汰制等特征,企业进入到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落后就被淘汰,必须积极地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变化节奏,提升企业运营品质,方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目前中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企业数量是85993家,但是具备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只有7248家。这些特、一级企业,创造了70.5%的建筑业总产值、81.2%的新签工程合同额、95%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可以看出,资质较低的企业生产效率和规模都不是很理想。而超过90%的企业需要在存量竞争时代中更加努力,快速改变商业模式,运用新技术,否则,生存将非常困难,甚至被淘汰。

由粗放时代进入到精益时代。我们都知道,传统建筑业是一个高消耗、高污染、效率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建筑耗能占到社会总能耗的51%,建筑业贡献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的15%,比各种交通工具所排总量多1.5%,我国房屋投诉质量问题占房屋投诉量的比重的一半以上,中国建筑业因工伤亡事故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矿山行业……这样落后的行业,由于原来我国高速经济发展需要,且本身生产力较为低下,它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不断地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建筑精益时代是大势所趋。在精益时代,要求我们行业必须具备系统的精益思想,把房屋建造当作一件精美产品来制造,用工业化的手段改造传统建筑业,通过科技创新,使我们的房屋就像汽车一样,在工厂内、流水线上制造完成。


装配式建筑将进入规模发展时代

大概在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用电力驱动机器取代蒸汽动力,工业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而目前,我们正在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智能时代”。这个时代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前三次工业革命在使人类高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高污染、高耗能等社会现实。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应运而生,旨在消除污染、降低能耗,推行绿色革命。装配式建筑也是顺应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律而产生的。

装配式建筑在提升品质、节能环保、减少人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共识。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几乎已经取代了传统建筑业,发展非常成熟。比如美国在装配住宅构件、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以及商品化的程度近乎接近100%;日本建筑业已形成了主体工业化与内装工业化相协调发展的完善体系;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占比已达80%等。中国在几十年前装配式建筑业曾经昙花一现,但终因受到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到的制约,没有形成强大攻势,反而消退了。自从2014年开始,国家逐渐开始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直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

有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为380亿元,到2017年已经超过2500亿元,2018年预计将会达到4000亿元。行业在高速发展着,虽然总体规模与部分行业有些差距,但是其增长潜力是无限大的。超过4000亿元,标志着行业大势已经起步,已经从乡间小道慢慢驶入了高速公里,过了闸道口,将会快速前进,且前方道路宽敞而通畅。

基于这些数据分析,我把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2014年-2018年为行业蓄力准备期,从2019年开始行业将会进入规模发展期,开始它高速道路的行程。我预计在2022年行业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程总承包将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

我在很多年前就公开预测过,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是慢慢集中,最后剩余100家、甚至是50家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目前已经有了这种趋势,小型的地产开发商开始逐渐退出市场,就算存在的也是勉强存活,发展困难。强者恒强,我们称之为马太效应,也是市场规律。集中后企业会变得更加强大,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研发新技术,从而推动行业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企业的集中是行业发展逐渐成熟的必然过程,建筑业也概莫能外。

现在传统建筑业一般采用的是施工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割裂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如采用装配式建筑更是割裂了制造等重要的环节。这种人为的对产业价值链的分割,使得最终的建筑产品存在管理不精细、浪费严重、成本增高、品质不高、协同困难、后期问题难以定性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居住品质要求的增高,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显得非常必要。而工程总承包正是基于这一点而出现的新型产业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科研、设计、制造、供应链、施工、维护等产业的全流程都由一家公司负责,不但消除了协同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全流程都在一个体系内完成,而不是需要不同的主体施加影响。

这种模式就是工业化思维,工业化的优化就是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产品生产周期,可以大规模生产,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产品品质可以全程监控等。我们的建筑未来也一定是这种模式,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是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它称之为“消费者最省心的管理模式”,它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投资者现实中遇到的诸多烦恼。比如产品品质的烦恼、协调沟通的烦恼、履约能力的烦恼、产品成本的烦恼等。

而现房销售的趋势更是推动了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80%至90%的商品住宅都是采用预售方式。最近几个月以来,各地市陆续开始出现现房销售的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现房销售趋势的讨论。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虽然推行不会那么顺利,也不会一下子大面积铺开,但是一旦市场开了口,其力量将不可阻挡。

现房销售将使开发商面临巨大压力,尤其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面临的可能是“出局”。所以对房屋建设的速度、品质、资金要求将会更高。这种背景下,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将会得到充分显现。



数字化水平将成为企业的必备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企业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就是数字化。未来的企业运营,一定是数字化基础之上的精确计算,从而更加科学地、直观地、高效地作出决策。

中国的装配式建筑行业目前还基本处于工业化阶段,这是初级阶段,也是必经的打基础阶段。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技术的探索,在某个细分领域也有成果呈现。但是这些成果能否进入市场、如何落地使用,目前的解决方案不太多,效果也不太好。既然有企业开始探索,这是一件好事,我相信很快将会有重大的数字成果问世,带给装配式建筑行业更多福音。

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要建立在一体化的数字平台基础上,而不是单点技术的突破。既然我们要采用工程总承包,那用数字技术串联整个业务链条则是最快捷的途径。首先是数字化底层技术的研究,需要汇聚海量的数据,搭建一个整体的平台框架,为数字的运行打通路径;第二是数字化设计,要建立以BIM为核心的智能化设计体系,打破传统的出图模式和多人多专业的协同方式,使设计进入三维甚至多维时代;第三是数字化制造,要建立以MES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实现现场的自动化、少人化;最后是数字化项目管理,要建立以PMS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云平台,实现总装的机械化、精确化。

装配式建筑企业要快速建立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突破技术壁垒,充分发挥其技术共享、资源互补、信息共通的特征,构建一整套适应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以BIM为核心数据,共享前端数据模型,整合数据接口,主导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施工、装修和管理等不同业务板块,通过建筑模型的协同化设计、可视化装配等整合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集成。


成本优势将成为最重要的竞争能力

虽然国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但是对市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自愿、主动使用装配式建筑的开发商还比较少。究其原因,还是成本太高的问题。按照市场行情测算,在人力成本普涨的情况下,装配式建筑成本仍然高于传统建筑业,每平米至少高出200元。特别是在房地产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各开发商对成本更多要求极高,如果不能将装配式建筑成本降到传统建筑以下,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仍然非常困难。

建筑行业人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预计还会再继续提升。我们都知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而中国目前已经基本到了这个拐点上。更加紧迫的是,中国15岁-64岁的劳动力人口增速逐年下降,而65岁以上人口则持续攀升。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传统建筑业脏乱差的环境已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所以,用机械替代人力、用技术减少人力势在必行。

虽然装配式建筑成本目前高于传统建筑,但是使用高科技手段,把装配式建筑成本降到传统建筑以下越来越可行。我预计这个拐点将会在2019年到来。

经过我们对40几个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实践与测算,我们发现,当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时,预制率低,预制成本高,现浇成本低;预制率高,预制成本低,现浇成本高。大标准化,重复建设面积大,预制成本低;小标准化,相同户型套数多,预制成本低;构件标准化,构件规格种类少,预制成本低。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提高预制率,提高构件标准化和户型标准化程度,就可以将成本降到传统建筑业以下。当然,这是基于科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可喜的是,我们的项目中,已经有部分把成本降到了传统建筑以下,这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看到了行业的希望。

成本问题关乎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生死存亡,是一道重要的坎,这道坎迈过去了,前方一片光明,可以迎来行业发展的春天。所以,行业企业应沉下心来,细心研究,真抓实干,通过一点一滴的技术攻关,造出更多品质优、性价比高的房屋产品。


我把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好不好”阶段、“会不会”阶段与“赚不赚”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千帆竞发、百家争鸣、三国演义三个关键词。在每一个阶段,大概都会有90%的企业倒下或退出,而最终行业将剩下大概10家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很好生存下来的企业一定是在科技实力上突出的公司。面对新挑战,我们能否很好的生存,进入“赚不赚”阶段,这取决于我们对于行业的信心。我们有信心通过科技的力量去改变建筑业,在这片蓝海市场中找寻到位置,用实力为行业做出一些探索和贡献。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