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心雕塑中国建造品牌
“中国建造”的提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今年习近平主席在元旦祝词中赞扬“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说明,以中国建造为品牌的中国建筑业已经被国家充分肯定。中国建造正在为建筑业这一支柱产业披上新的光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建造”应该有着新时代的内涵:建筑业要秉持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建筑业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先导,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施工技术,为新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筑业要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推进诚信建设,提升产业队伍的素质。“中国建造”不仅仅是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建筑的质量品牌,更是要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建筑行业的精神文化。
高质量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建筑业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引进了大量、成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快速地提升了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语境下,仍然要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摆在首位,继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扩大高水平的开放。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引进先进的施工管理理念和工程组织模式;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同时,更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国情和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在吸收外来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成果。
企业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新时代建筑质量已经上升到国家品牌的层面,在逐步淡化质量评优的同时,要强化中国建造的品牌意识,逐步做到每建必优,在每个建筑物身上都要体现出行业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坚持效益优先,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行业利润率长期过低要引起重视,要改革管理机制,实行集约经营,提升企业法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二是要推进国家“建筑法”的修改,在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下,政府应该出台优质优价的市场管理办法,更好地体现效率与公平,更有效地推动产品质量的升级。
以改善营商环境为抓手,重塑新的市场秩序
建筑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建筑行业狭义的产能过剩就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资质,追逐利益的各类法人太多,而实际上具备相应生产力水平、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企业较少。从广义上看,建筑业的产能过剩应该是,表现在队伍上,是一般的、低水平的总承包企业过多,造成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表现在产品上,是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也包括部分保障房)过剩,去库存的压力很大;表现在资金上,是投资下降,企业应收款居高不下;表现在产业供给结构上,是一般的房屋建筑施工能力过剩,真正适应未来城乡发展的基础施工、环保施工、绿色施工、工程总承包服务的能力较弱。因此建筑业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压力。
如何改善建筑市场营商环境。一是市场主体要适应环境,主动转型。市场主体永远都是市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各类建筑企业都应该不断关注国家的经济走势,研究行业政策,调整发展战略,找准自己的位置,切不可再盲目地扩张规模,参与高成本的竞争。二是政府部门要继续作为。政府的放权固然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但不能满足于“最多跑一次”的表象,还是要把服务和监管做到位,强化公正的监管本身就是对守法企业最好的服务。要有效地改善营商环境,为好的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将劣质企业和皮包公司淘汰出局。三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诚信体系建设是良好市场环境的基础,持续有力的推进企业和行业的诚信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行业良好的品牌和信誉,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进企业的体制改革
客观看待四十年来建筑企业产权体制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初期,以江浙一带为主的大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抓住机遇,果断地实行了产权结构的调整,脱身蜕变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又有着相应的技术管理人才,再加上体制转换后催生了灵活的经营机制,很快便在市场上如鱼得水,赢得了竞争的优势。多数国有企业通过较长时期的砥砺奋斗,逐步完成了内外债务的清理,完成了职工队伍的剥离和优化,实现了凤凰涅槃,并依靠人才和品牌的优势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数量更多的企业,是在建筑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依靠政策,白手起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这批企业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产权多为民营结构。建筑业属于充分竞争性行业,四十年来形成的产权结构比较符合我国生产力的实际,也有利于公平充分的竞争。当下的重点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内部制度的规范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落实相关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四十年来民营企业也在不断分化,要用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民营经济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向高层次发展。引导更多的企业逐步消除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品牌和文化素质。对于无技术力量、无资金实力、无市场信誉的僵尸企业,要果断地启动退出机制,以整肃市场秩序,减少过度竞争中的市场干扰与交易成本。
从实际出发,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方向。但对于不同的企业,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是否能增强企业活力为判断标准。四十年来,企业都磨砺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民营参股国企,存在着两难,不一定是上策。较好的方法还是大型国企与高层次的科研、设计、投资、环保、金融等企业实行产权或经营合作,这对于企业高质量的发展会有好处。
以人为本,建立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建筑市场劳务用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矛盾。住建部近年来提出了取消劳务资质,发展专业作业企业的要求,其本意是做强总承包企业,做专更多的专业分包企业,促进大企业培育自有劳务队伍。从方向上看这一政策是对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中这项改革进展缓慢:一是多数新生代农村青年不愿再从事建筑业艰苦的工作,劳动力断档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多数总承包企业不愿意再养活大量的劳务人员。大批技术工人、一般普通工人,即便是在一个临时群体,一个小的专业公司,但最终归属何处,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三是现存的、市场仍然需求的劳务分包企业还在照常运行,看来短时期也难以退出市场。企业都需要高素质的工人队伍,可是未来的资源在逐步枯竭,现有的农民工归无实处,这是一个大难题。要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要落实国家一亿多农民工进城落户,要拥有和储备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必须要解决好这一矛盾。
建立新型产业工人队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维护好劳动力的基本稳定是现实中市场的需求,建设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要求,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是要承认现有劳务企业在过渡时期对于劳务人员的稳定作用,并且引导讲诚信、有实力的劳务企业接收和培训自己稳定的劳务人员,逐步形成与大型企业长期合作的总分包关系。二是大型建筑企业要思考长远队伍建设的问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为未来发展聚集人力资源,储备生产能力,并且要承担起对总承包范畴内所有农民工的培训任务。三是政府主管部门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农民工稳就业的大事精心做好,负起劳务企业在转换过程中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责任,研究出台合理消化农民工身份转换中的社会成本、同时又能减轻企业负担的相关政策。